4/27 Sat. 2019
週末中國小旅行第二彈,短距直飛大連好便捷。
初抵地理課本稱「北方香港」的大連已是深夜,旅館附近加入宵夜族群卻是正反面經驗雜陳,
海膽餃子頗具大海鮮味特色,但看一旁鐵盤中蠕動的不知名生物等獵奇食材,食慾也不免受到抑制:
中山廣場
收拾昨晚受驚心情,今天將以重生之姿體驗大連魅力。
曾受英、俄、日統治的大連多有濃濃異國風情建築,尤以輻射中山廣場圓環四周西洋古典、折衷主義風格老房
最具代表性,當中許多典雅樓宇前身為日治時期大使館、警察署、銀行支社等重要政經據點,一字排開濃縮大連
既傷痛又高速發展的一頁近代史:
15 庫/大連港/東港廣場
相對中山廣場呈現的老大連,大連港一帶則展示大連的現代一面。
行前隨意搜查大連吃喝玩樂,掃到一區把舊港口倉庫改建成文創商場的「15 庫」,評價資訊不多,
樂觀如我當作它開幕不久尚需時間積累人氣,不多細想貴寶地也許向來遊客寥寥的殘酷現實---
腦裡勾勒宛如日本橫濱紅磚倉庫商場或舊金山漁人碼頭盛況,現場看 15 庫商場實則十室九空,
一片店面招租、整修低氣壓中偶有的營業商家也僅有零星顧客,室外濱海觀景台反而成為此行主要亮點:
但也別急著失望,畢竟大連港腹地之大尚有多處訪點待查。 走著走著就到了東港音樂噴泉廣場,
自從薄熙來成了不能說出名字的人、原有大連地標星海廣場因身為其重要政績而受累沒落後頗有接棒意味,
面積之大令人咋舌,暗裡盤算該有多少廣場舞大媽才能把它塞滿,雖然也不知是來的時間不對還是什麼原因,
音樂噴泉廣場既沒音樂也沒噴泉也沒大媽,回望包括會展中心等大連摩登建築天際線倒也賞心悅目,
返回老城區時還搭上大連地鐵,一遂鐵道宅心願:
中原街
回老城區後直奔中原街小吃街,午餐時間堅持不受委屈。
一進街口當即目睹排隊人潮,原來正是人氣名店灌餅王,而所謂灌餅則是將一般烙餅煎酥蓬鬆後、
再在餅皮剪出一道口子灌入蛋液,皮中有蛋,用蛋巧思有別燒餅夾蛋這般肉眼可辨。
餅皮中夾蛋也只是料理的第一步而已,餅中該夾什麼餡料同樣任君選擇,
一口咬下今天這份里脊、火腿、沙拉 combo 兼具炙燒肉感與蔬食清爽還顧及配色均衡,外酥內軟,
齒頰留香,搭配濃郁合度提味醬料更顯色香味俱全,這下有點明白網路上關於灌餅王「每次路過都排隊」、
「大連最火最好吃的雞蛋灌餅」等如潮佳評。
另外中原街也不止灌餅了得。 灌餅下肚權充開胃菜,小巷兩旁林立攤位任意挖寶總有驚喜,
貌不驚人熱炒攤炒粄條鑊氣十足、生煎湯汁滿盈、舌尖上的大連豆腐串暖人胃脾,短短中原街高手如雲,
一洗昨晚宵夜場受怪蟲食材驚擾的出師不利。
201 路老式電車
都說大連濃濃異國風情,而提到最經典的洋場懷舊風景不能忽略至今還在服役的老式路面電車。
曾為 20 世紀初世界各大城市主要大眾運輸手段的有軌電車,也在日治時期輸入大連,
成為繼天津、上海之後中國第三條,也是東北第一條路面電車系統,鼎盛期多達 11 條路線貫穿市區,
如今僅留三條路線,201 路更是碩果僅存的老車廂外型,值得我內心的鐵道宅魂耐心捕捉紅鐵皮列車
優雅的進站畫面:
俄羅斯團結街
老電車串起城市今昔,儼然大連一道門面般的觀光風景,我們則不忘把它當交通工具認真看待,從容代步,
過沒幾站來到俄羅斯團結街。 有別於稍早中山廣場英、日、俄三國聯合留下足跡,全長 500m 團結街則是
高純度俄羅斯面容,戰鬥民族們當年在此建起大連第一條鄉味街道,至今依然保有當年市政廳、行政署等重要
俄式建築,2000 年時翻修後成了販賣俄國風情的商店街,面積達 5 萬平方公尺腹地內商家多有俄羅斯娃娃等
一眼辨不出手工原創抑或大量仿製的刻板印象伴手禮。
百餘年老街這番蛻變多了旅遊趣味,但也不免失了異域原味,且讓我們更注重遠觀俄羅斯尖式、塔式
閣樓獨戶風貌,少 zoom in 聚焦過度商業化的廊下壅擠吧!
歹街夜市
回旅館稍事休息,怎麼一下子就入夜了,再經中山廣場也已換上夜間妝容,燈光燦燦。
體驗完盲人按摩後是時候張羅晚餐,前進有些人認為具代表性、有些人認為宰客的歹街夜市,
一心希望複製中午中原街美食經驗,無奈現場一看也許受微雨所累,整條街冷清異常,頭尾不多久走完
竟沒太多選項,手裡一杯少女心破表的草莓奶昔已是今晚最大收穫。
結局竟又轉戰小龍坎麻辣鍋,呼應我在籃球場上常吃鍋的好名聲。 海外遊客如我畢竟跟風延遲,
事後才知原來小龍坎似乎已走過被捧為網紅店但又跌落神壇的生命歷程,今晚不知情的我們還是把它當新興名店
隆重朝聖,幸喜內容不俗,客棧風格用餐環境舒適,火鍋料擺盤和份量也看得出誠意,滿滿看不見底層冰粒的
肉盤尤其讓人心花怒放。 口味方面,味覺駑鈍如我雖給不出與別家火鍋店有何顯著區別的評論,
但總之就是符合預期的麻辣香暢吧,朵頤滿滿一桌欲罷不能,也算親身見識小龍坎文宣自稱
「減肥路上最大一道坎」的實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