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 , 6/14 Sun ,2009

我想再沒有比越洋親訪公司總部更有誠意的求職方式了,於是和紀伯寧互勉行李多一套西裝

外加履歷自傳ㄧ應俱全,但因雙方皆熟悉對方人格,結局果然互表,變成僅很一般的參觀前衛的

建築外觀:外型如彈頭的渣打總部以及像未完成的工業城感覺的 Lloyds 外加曾是倫敦最高樓的

Floor 42, moorgate 地鐵站周圍雖呈現迥異老倫敦的市容,走沒幾步路到泰晤士河岸,

就又是傳統掛帥,較重要的當屬倫敦大火紀念碑以及以童謠型式深植人心的倫敦鐵橋了,

但除卻名氣不算 鐵橋本身實無特殊之處,姑且就當闖關遊戲到此一遊了事吧。




London Tower

眼望遠方的塔橋一天沒幾次的緩緩上升,順著河岸步道優雅的來到功能隨時代而不停更迭的倫敦塔,

最初是 11 世紀征服王威廉的御所兼防衛維京人的要塞,而後日漸擴充防禦工事大體不脫行宮+堡壘的腳色,

但多了囚禁與處刑的黑暗色彩,非名人不輕易動用 宛如英國版巴士底獄。 愛把妹的偽獄卒導覽員一號登場

只為了搭訕,閃電登台後由白鬍子正牌獄卒導覽員二號向大家細說從頭,勉勵大家歷史好好學,

不然導覽結束後的筆試沒過就要從頭再參加起。 除威廉王外,與倫敦塔淵源最深的無疑是

獨斷又深具魅力的亨利八世,以愛離婚跟把前妻處死好合理化離婚傳於後世,兼之過往在沒有夜店

沒有足球聯賽的社會,觀賞處刑竟爾成為大眾的重要娛樂,那麼想當然有了這樣的背景,自不乏許多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歌者如14個白天黑夜快馬南下巧計救情郎的蘇格蘭公主,可泣者如神秘遇害的小王子兄弟 

以及亨利八世的悲情老婆們;第二任老婆處刑過程尤其傳奇,來自法國的皇后由來自家鄉法國的

劊子手行刑,頗有禮遇其最後一程的敬意? 雙手劍下,據傳由於手法過於俐落,腦袋身體分家後

五官還在做表情簡直驚悚片。 此外亦有英國史上知名的苦情女子   苦海女神龍蘇格蘭瑪莉女王,

一生多舛在此囚禁19年,就連臨終都不得痛快,由一個菜鳥劊子手執行他的處女鍘,藉酒壯膽未果, 

如練外丹功的奶油手第一劍中左肩,血流如注的瑪莉 beg his mercy,抖抖抖怯場的劊子手雖再接再厲

第二劍卻更是致命的砍頭砍不斷,直到第三劍才了結她的痛苦,怪不得當時習慣死刑犯要給劊子手小費咧,

解脫輕鬆與否差異可大了。



姑且放下洋洋灑灑的處刑史,回看被紀伯寧比喻成魔獸世界人類軍營的建築本身也好,

適逢亨利八世即位500週年的展覽也好皆有看頭,如亨利八世其戎馬生活的盔甲刀械以及身為

一個傑出運動員使用過的球具等均頗為完整的陳列,加上多元情史也算的上十全武功了。

另外正如先前所說倫敦塔的多功能,軍事用途則有兵器與戰術重現的展覽,做為權利象徵

則有工作人員與參訪民眾合演的農民大反叛戲法拒絕橫徵暴斂,而王宮寓所則有

以世界最大鑽石為首的王室珠寶展出,就可惜禁止攝影沒圖沒真相。



Docklands

順路跨越近在眼前的塔橋,就像登上自由女神像的頭冠一樣有種阿,我可以去死了的無憾感,

包括先前想要裝local喊出要在海德公園慢跑心願未了,今天終於在塔橋上跑了一小段大概...五公尺吧,

也算達成黃金傳說之裝local篇了。 塔橋遠看宏偉 近看更細緻,考究的雕刻一直延伸到頭頂的上層橋面,

似乎只要付錢也能參觀;但如此高聳,即使不付費我都不一定敢上去咧。



跨橋搭輕軌電車的來到倫敦新興的開發區 Docklands 船塢區,也是幾天前下午茶碰面的英國版劉興翊的家,

河畔高樓林立再再給我東京台場的dejavu,有現在的倫敦最高樓 Canary Wharf Tower 以及周圍一票熟悉

卻又登門無望咫尺天涯的大企業,HSBC、KPMG、Bank of America、Citi、Barcalay,

河對岸還有 Morgan Stanley,讓我心中直呼喊:教練我想上班哪~~~



(在英國版的金石堂書局 Waterstone's 消磨頗久也抵抗不了買書的誘惑。往後的旅行才發現我們對於

 水石堂的迷戀越趨不可收拾。)

Jack the Ripper

以現代層出不窮的新奇犯罪手法言  也許不是史上最兇殘,拜媒體渲染之賜卻絕對是最惡名昭彰的

傳奇殺手開膛手傑克,經過名偵探柯南的電影在我心中成了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也是當初在網路上

瀏覽 walk 型錄時自認是不可錯過的 walk,尤其導覽打著「國際開膛手研究權威」的美名,

提著一卡皮箱外加自己的研究著作,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場這麼多死肥羊如我了。




巧遇昨天在 camden town walk 的團員加拿大媽媽,住在北美大草原本就具鄉村敦厚性格, 

碰巧又與台灣甚有淵源,兒子工作關係剛從台灣出差完,至於女兒更是在新竹地區擔任訓練英語教師的

主任行政工作,因此在我半開玩笑的擔任解說翻譯的委託下一口答應,每每過馬路時還會停下來等我們,

又每每主動詢問先前的導覽有沒聽懂要不要再講一次,親切指數無上限,加之 wikipedia 有作功課,

大體上頗能掌握介紹內容:

19世紀末的倫敦警力由眼前的城牆劃分為二,兩警力彼此不往來,跨區更是無異於 cosplay 警察的平民,

沒有執法權力,為開膛手製造跨區犯罪的絕佳盲點,另外犯罪現場的倫敦東區本就是最惡淵藪,

河邊更遍布動物屠宰場,可說是就算一個血淋淋的男子提刀走在街上也不會引起太大注意---

種種條件皆有利於培養這樣一個怪物。 開膛手的刀下亡魂最可信的說法是五名妓女,而這些女人

在當時的社會正是最絕望的族群,接客行情僅約當半磅起司的收入,居無定所還要付接很多客人才賺的到

的辛苦錢才有類似「妓女之家」提供的床位,再下者可睡吊繩好比小龍女,而更多人則是露宿街頭了。

命案現址多已不復見,但經由解說仍歷歷在目,甚至對遇害女性深表同情: 

Victim 1: Mary Ann "polly" Nichol

在申請床位時現金不足,信心十足說因為新買了一頂帽子必定能吸引恩客上門卻仍吃閉門羹。

當晚,理應因買新帽子而雀躍的人生就這麼以殘酷的屠殺結局嘎然而止,令人不勝唏噓。

Victim 2: Annie Chapman

遺體於住宅區被發現,割喉,腸子被取出,身體多處被隨意截取。(不知為啥殺戮過程我總是聽懂特別多)

Victim 3: Elizabeth "long liz" Stride

"double event" night (9/30,1888) 的第一宗受害者。最初被一個遠歸的商人誤認為是自己的太太

醉臥路邊,做出了「不理睬」的決定,還先去park他的馬又回家取油燈,二度經過才發現是死屍。

Victim 4: Catherine Eddowes 

喝醉酒在街頭裝瘋賣傻,力竭後被帶回警局安置,殊不知醒酒後回到深夜的街頭拉客,

拉到的正是索命無常開膛手傑克。 當時色情業辦事效率高,路邊站著隨意野合一陣,六分鐘即可完事;

據路人甲的旁聽,Catherine 鼓舞她的顧客表示過程僅需六分鐘,剛過的警察巡邏則是15分鐘來一次,

又把一旦賣淫被抓包的躲警逃跑路線傾囊相授,聽在兇手耳裡是不是在說「殺了我沒人可以逮到你」呢?

環繞在警察局、手工作坊、民宅以及街口不時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我們在這個被當地人稱 "ripper's corner"

的 "mitre square" 實地體驗開膛手相隔40分鐘連犯兩案、挑戰警力的狂妄。

Victim 5: Mary Kelly

縱然聽到求救聲卻因治安差見怪不怪,雙頰及身上皮肉被殘酷剜下堆疊屍體旁的最後一位受害人。

此後開膛手人間蒸發,行蹤不明。

由於19世紀末沒有CSI那麼神,開膛手何許人也? 高達200餘人的嫌疑犯認君選擇,且讓我們看看

下面這段殺人事件後當地傳誦一時,宛如千面人自剖的韻文:

"I'm not a butcher,I'm not a Yid.
 Nor yet a foreign skipper.
 I'm just your own light-hearted friend.
 Yours truly, Jack the Ripper."         ~~~London Stories , p.244




 

倫敦的最後一天,依舊是要命般的充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l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