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 , 6/17 Wed ,2009

原本想說離開倫敦後就再也跟 London Walk 扯不上關係,怎知一看文宣得知這家公司還有遠足行程,

可大幅補足偏遠地區的可及性例如經典鄉村 Cotswolds. 再看看今天的導覽 Richard 先生,

被手冊形容為「具蜜糖般的優美音色以及醒目的招牌小紅帽」,並同時擁有演員、導遊、老舊建築修繕工

以及最酷的「騎士」身分,受封地遠在南非用作養賽馬的場地,成為支持他夏天回英國當導覽、

冬天南下養馬避寒的神仙生活的重要資產。 如此傳奇的屌面人!!! 當下就決定跟定他了,

而他也馬上展現騎士的魅力,一句 "i believe you are a student" 就算我學生價,也算回應我這個

粉絲的支持。  火車快飛,成員雜七雜八的遠足團從牛津車站上了小巴,牛津好酒留待下午品嘗,

僅在車上以簡短解說稍微帶過,跳板直駛 Cotswolds:

The Cotswolds

並沒有明確地理定義的 Cotswolds 地區,泛指東起 Oxford、西北至莎士比亞故鄉的 Stratford-upon-Avon、

南至 Bath 的丘陵地,成東北西南走向連綿不絕,而自中世紀以來即改變不大的石造小屋以及綿羊悠閒在坡上吃草

則是最經典的畫面。 Cotswolds 原意為 "sheep pens on the hill",可想而知此地與羊咩咩密不可分的命運:

最初的發展又再度跟征服王威廉有關啦,來到這邊不免帶進信仰以及教區治理,遂以教區自給自足的形式

有了經濟活動。 之後的君王發覺此地牧羊的潛力,豐富的水力資源做為紡織機的動力,產生盛極一時的羊毛

工業;但物換星移 工業革命解構機械運作和緊鄰水邊的必要性,盛產煤礦的 Lancaster 地區便取代了此處

成為英國的紡織出口核心,徒留廢棄作坊處處,直到 19 世紀中葉都會發展下人民嚮往舊時光的純粹,發展停滯

的 Cotswolds 因禍得福以近乎完美保存的一座座山間小村成為旅遊熱點,盛產石材的村莊也發展出手工藝

並由鐵路輸往都會區的廣大市場,達到城鄉分工後的重生。 (可惜鐵路國有化之後,鑒於使用量不佳而在 1960

年代廢棄了此地鄉村間的鐵路。 享有對外封閉下保護古蹟的好處之餘,也測試了想參觀人們不畏辛苦的誠意)



View Larger Map/>

雖因時間關係僅安排一座村莊,而且不是如 Broadway、Bourton-on-the-Water 等人氣選項,

看似冷門的 Minster Lovell 在熟門熟路的 Richard 介紹下卻也是盡顯田園悠活魅力。 看到了主要由麥梗組成、

雖然冬暖夏涼又環保然而製作費工 成本也貴得要死的特色屋頂,也看到了因規模小 家家戶戶不以街號而以功能

或庭園內容區別,產生如 "lavendar cottage" 等偶像劇名號的街景;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 Richard 先生

再度發揮騎士的魅力,草園中征服一黑一白兩匹神駿,妙的是餵食的不是草料而是薄荷糖。



眼前這座 Lovell 家族建造的修道院+待客中心遺跡,令人一目了然此地 "Minster=修道院  Lovell=族姓"的命名。

遙想當年的盛況似乎仍有宴席上歡娛的幽影重疊,實則四面頹牆見證過的悲劇多過喜劇,一則目睹了玫瑰戰爭時

選錯邊的 Lovell 家族在戰後敗者為寇、封地被沒收的窮途末路,二則此貴族某代的新婚宴,新娘童心未泯玩起

大宅院躲貓貓 (不是色員外蒙眼追丫環喔),豈知敬業過頭一去不返,沒人找的到她。 許多年後族人回到了這個

傷心地整理財物,這才發現重物壓有一個低調的地窖入口,內有令人魂牽夢縈的小女乾屍。



緊湊行程為了不打折扣,把我們放在 Burford 村自理午餐兼閒逛,堪稱兩全其美。 高街兩旁商店林立,

也僅在這邊林立,而 Richard 大力推薦的小教堂以河畔風光著稱,我這個方向卻只有雜草及腰,

觀測不得其法也就逗留不久,未滿足的觀光慾也只好透過吃大餐來解救;天命難違,幾乎每家都在牛排特價,

特價完還每家賣一樣錢咧,在自由時間快到的壓力下邊火速嗑著牛排邊感動流淚---這個小鎮溫情如此,註定

要在我心中難以磨滅了。 (餐廳中看到 Burford 排行全歐洲最理想村莊第六名的剪報。

英國甚麼不多,怪統計研究跟怪排行最多)



Oxford

牛津源於人們想渡河時,在其中最短距離的兩岸暫時休息整頓而發展成的聚落,而後隨著征服王威廉的君臨

也把學術帶來這裡,又由於他的法國出身背景  使得當時的學者必須兼通拉丁與法語,進而促進學問統合與發展,

無心插柳柳成蔭;12世紀時英國與法國交惡促成旅法學者海歸潮,牛津學術大盛奠定日後學問之都的基礎,

可惜 1209年發生 "gowns and towns conflict" 事件,有一女鎮民離奇死亡卻沒有兇手,鎮民代表牛津 town,

以此契機咬定氣燄甚高、穿著學士 gown 的牛津學院知識分子為禍首,一吐原先淳樸的牛津被無法無天的

驕子們汙染的怨氣。 結局則是知識分子大量被驅逐出鎮,當中一些人遠走劍橋並建立了劍橋大學;

因此雖然正式被特許承認的第一間大學是劍橋,實則牛津才是英格蘭高等教育的濫觴。



細雨澆不熄 Richard 的熱情,抖擻精神具現化 Sherdonian 劇院內上演開學式、畢業典禮等盛況,

也講述對面的神學院,在沒有印刷術的時代學院四週表現聖經故事的彩繪玻璃即是教材,卻被當年

追剿落難君王來此的清教徒革命領袖克倫威爾無情的全數擊碎,使我們無緣見識偉大的藝術。

接著好菜一道道推出,有全英第二大圖書館、曾經向小氣國王邀約捐贈藏書 卻只得到兩本國王自己寫的垃圾

的 Bodleian Library,也有根本不收學生 只養一群學者作研究的學院;另外也有牛津悠久歷史上眾多

傑出校友的名人軼事,例如柯林頓的女兒來這裡交換學生 起初不太有人鳥,直到有次喝到大醉

在路邊吐的暢快然後席地而睡之後,瞬成校園當紅炸子雞。 不過眾多建築中聖瑪莉教堂肯定重要性數一數二,

不但是牛津最具代表性教堂,也是英國第一座哥德式教堂,其尖頂工法自此向全國蔓延,牛津本身那更是

尖塔處處,說其「夢幻尖塔之都」的美名完全是拜這座教堂之賜,看來也是很中肯的。



但名勝豐富如牛津,想必遊覽還是有遺漏,當中最重要的就是 Christ Church 學院,原本在行程裡,

卻因作為哈利波特取景地變成親子同樂的熱點,被 Richard 形容成「just like Disneyland, horrible」

而臨時放棄,改以知名度不那麼高,卻依然不失學院端莊景觀的三一學院代替,有得有失。

印象較深的是牛津重男輕女的惡習,就連學院裡的教堂也不准女人拋頭露面,講台兩邊的壁龕一邊是學院

創辦人的葬身處,另一邊則是女人在有男人也在教堂時必須藏身的地方,委屈加三級。 另外時值學期結束,

路上往往偶遇剛考完試被同學惡搞  奇裝異服加生日小尖帽以示恭賀的學生,充分展露校園青春氣息。



遠足結束前有40分鐘的自由時間,沒創意如我們再度選擇逛書店順便躲雨,但今天逛的 Blackwell's

儼然大物,誠如 Richard 所推薦那樣,外表小小 地下室卻館藏驚人,仔細一看街角四週都是他的姊妹店,

書本海報音樂 CD 等無所不包,恰如牛津的溫和蘊藉,低調中擁有深藏不露的人文素養,令人心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l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