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Wed. 2018, Day 4 (cont.2)
Walking tour 永不厭倦,晚上再接再厲參加 Bohemian Quarter 徒步行程體驗老城區夜間魅力。
導覽再遇臭臉小妹,緣牽千里,一行人走過 Republic Square 一帶車水馬龍後瞬間來到宛如穿越時空的
Bohemian Quarter 老社區,顧名思義其波希米亞 rocker 精神深受藝術家與年輕嬉皮歡迎,
以 Skadarlija 街為主向兩旁分枝的大街小巷餐館、酒吧、藝廊林立,腳下的鋪石道路則展示倖存不多的
現代都會舊時光,與一路向北直延伸到多瑙河岸邊的 Dorćol 區域合起來即是 Belgrade 最復古懷舊的
觀光熱點之一,夜生活尤其精彩。
地標 Serbia 藝術家 Djura Jaksic 雕像前聽臭臉小妹講述 Bohemian Quarter 掌故,
認真開發始於 19 世紀上半,墾荒者多為吉普賽等社會邊緣人,此地非主流基因原來從建設之初已底定。
19 世紀下半葉則見大批藝術家進駐,號稱 Serbia 的法國巴黎蒙馬特,享樂精神也帶來餐館形式變革---
土耳其咖啡館 Kafana,是鄂圖曼帝國長達 5 世紀統治期留下的遺產,但嚴謹定義逐漸從原本必須提供
土耳其咖啡和水煙,變成賣酒和 Serbia 烤肉的餐館,豆子湯、高麗菜捲等副食都是常見菜色,
也多有現場音樂助興攢小費,另外可類比巴黎咖啡館推動現代文明的沙龍角色,Serbia 的 Kafana
亦見證了諸多本地現代化濫觴,全國第一通電話在 Kafana 撥打,全國第一場歌劇在 Kafana 上演,
全國第一顆電燈泡也在 Kafana 點亮。 不過眾人雖津津有味聽著 Kafana 演進史,顯然重點都擺在酒上,
識趣的小妹也廢話不多說拿出以濃烈著稱的巴爾幹風格水果酒,基本上純度不會低於 40%,
尤以李子和葡萄釀造者最為剛猛,且酒體色澤越是透明,勁道越是嗆辣,今晚行程還沒進行多久當即開喝,
李子加蜂蜜配方混酒齊喊一聲 “ziveli” 乾杯下肚,就連臭臉小妹也露出難得笑容。
續往北走來到 Dorćol 區,中譯為多秋區(?),是個光名字就很秋的鄰里,
與 Bohemian Quarter 開發較為晚近不同,自古即因緊靠多瑙河貿易發達,商賈帶來多元風俗與移民,
匈牙利和鄂圖曼帝國統治權易手的波折歷史也留下東、西方並陳的文化遺產。
“Dorćol” 之名源於土耳其語,意為十字路口,水陸交通中樞地位一目了然,是 Belgrade 最早有人居的
地方,羅馬時代亦設置軍事要塞,快轉至鄂圖曼時代除了土耳其商人往來絡繹之外,猶太人也早在 16 世紀初
來此定居,等到了匈牙利治下又改劃分成 “German Town”,並注入歐式棋盤都市規劃和基督教,
交疊歷史多少解釋了此地何以考古發達,並雲集 Belgrade 最古老建築、碩果僅存清真寺等遺跡。
(不過今天的 Dorćol 還是以昂貴地產較為人知,潮店和 night club 就更是遊客間無人不曉啦)
走過 Bohemian Quarter 和 Dorćol 兩個區域進一步理解 Belgrade 庶民起居,night walk 也
即將來到終點 Kalemegdan Park。 偌大公園綠地曾為羅馬時代碉堡,到了鄂圖曼帝國時期則身兼
練兵校場與公開處刑地用途,如今承平年代不復肅殺之氣,多處留存遺跡更讓這個熱門踏青去處添加文化亮點,
即使夜遊也因浪漫燈光別有風情。
幾處古蹟最顯眼的莫過於超大尊的城市地標 Belgrade Fortress 了。 細究 Belgrade 地名,
斯拉夫語意為「白色城市」,指的原來就是這座多瑙河上遠遠看呈現淺白色的城堡,源長要塞建築史基本上等同
城市發展史,遠溯西元前三世紀塞爾特人之手,居高臨下扼守 Danube 和 Sava 河匯流處天險,兩千多年來
見證此地歷經羅馬、哥德、拜占庭、匈牙利、塞爾維亞、鄂圖曼等政權交替屹立不倒,鐵打的堡壘流水的江山。
城堡公園內暗藏羅馬時代水井、鄂圖曼宰相陵墓等豐富遺址,但履歷再怎麼資深都不如眼前這座勝利紀念碑
(Statue of Victory) 吸睛,畢竟 14m 高又插在城堡制高點上面還有一個裸男實在令人視線無法轉移。
旨在紀念 20 世紀初兩次巴爾幹戰爭和一次世界大戰勝利 (三場勝仗共用一個紀念碑該不會是因為政府財政吃緊)
的勝利紀念碑,設計概念是象徵勝利的化身、希臘英雄海克力斯很秋的站在中間,然後右手持劍、左手攬大鵰
分別象徵戰爭與和平。 但誰又知道海克力斯長啥樣呢? 看來你只是個臀部異常緊翹的裸男 A 而已。
據說原本勝利紀念碑要擺在市中心,但考量一尊裸男展在人來人往的地方不免傷風敗俗,
於是搬來意欲遠離人群、但結果站在高崗上反而從城市各個角度都能一覽無遺的要塞之巔,
也只能說這場幫裸男爭取曝光的大戲反串的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