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Tue. 2017, Day 2
秘魯旅遊經典款 Cuzco 與 Machu Picchu 當然是此行之重,就連很少舊地重遊的我都不能免俗
帶兩老踩點,時隔一年再訪世界奇觀。 Cuzco 高海拔山城風景依舊,這次卻加上之前沒體驗過的罷工盛況,
大眾運輸司機們帶頭癱瘓交通,朝原訂行程聖谷 Sacred Valley 的主要幹道已宣布封閉,
一大早即得面對如此惡耗,白晝頓成永夜。
不過也正因為趕早班飛機的緣故,替代方案南谷 South Valley 方向倒還暢通,
若考量上次來秘魯其實已逛過聖谷的話甚至還稱得上因禍得福?
La Parroquia de San Pedro Apóstol de Andahuaylill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XFwaEgCi8)
從 Cuzco 朝東南拉車快一小時後抵達小鎮 Andahuaylillas,好一個隨機、陌生、
甚至連怎麼發音都有問題的遙遠地方。
但既然不遠千里特來貴寶地,看似不起眼的偏鄉必有可看之處。
眼前的 San Pedro 教堂規模不大,且印加時期遺留石塊基座壘上灰白泥牆的平凡外型
實在讓人提不起勁,怎知教堂內部之富麗堂皇完全與謙遜門面不同檔次---
約莫 400 年歷史、起初為紀念通往天國鑰匙保管人聖彼得修造的小教堂第一勝在地點,
原來此處窮鄉僻壤其實曾為印加帝國交通要道,蓋在這裡正見證西班牙人沿路設置教堂、
意圖轉化當地民眾的一系列努力。
教堂第二勝在其融合各家之長、發展出的所謂安地斯巴洛克裝飾風格 (Andean Baroque)。
推門入內,舉目所及都是藝術瑰寶,古典主義挑高門廳、幾何圖形堆疊組成如萬花筒斑斕的伊斯蘭風格天井、
西班牙巴洛克式浮誇雕飾樑柱,以及融合 local 市井元素、將最後審判等聖經故事重新賦予在地詮釋的
精彩壁畫,多方創作高手過招,聖彼得教堂麻雀雖小無阻其獲得「美洲西斯汀教堂」的美名,
一如我石牌金城武封號實至名歸:
Pikillaqta
安地斯山脈巍峨蜿蜒,而在這片大地上興盛一時的文明從來就不只有印加。
小山城 Pikillaqta 即是比印加更早的 Wari 文明保存較佳的遺跡之一,
半遊牧民族社會竟在這不毛山坡上設置永久聚落,七世紀鼎盛期一度群居五千人口,
足見要塞地位崇高---多數考古學家認為 Pikillaqta 是豐年祭宴會場,但此地類似神殿的遺址
以及建物內很可能是神龕的內壁也說明此地也許節慶不只秋收、一年四季都有常設酬神活動,
非但統合部落精神思想,也是聯繫與籠絡附近四、五個文明聚落的信仰中心:
Tipon
南谷遺跡巡禮第三站最終來到印加實驗田 Tipon,名為實驗田係因一層層梯田經人工精心調控不同海拔與
灌溉水量條件後產生各種豐富多變微氣候,看似植被單一的田稼原來包含好多品種玉米,
從中再汰選推廣營養價值或是產量高的品種即可逐步達成農業改良,可說是印加帝國科學水平的最佳展現之一。
既然是科研重鎮,沒員工證的路人當然不能隨便進入,知識樂園只專屬祭司、科學家與戰士們獨享。
海拔 3400m 的農推基地當然是需要保安的帝國重要資產,而農穫靠天吃飯不免得有天文觀測站,
為酬謝大地母親也設置了 Cuzco 一帶最重要的水神殿,戰士、科學家、祭司各司其職,
共築面積 2.5 平方公里 Tipon 的黃金歲月。
以山泉和地下泉為基礎的灌溉系統直到今日依然水流潺潺。
神聖的水神殿,昔日入內前還得沐浴,今天遊客倒是不必野外露出,
不變的則是入口一汪清泉,上方四條細流象徵從印加中心 Cuzco 輻射帝國四方:
眼前綠油油青草地竟是 500 年前的智慧結晶,想想還是欽佩不已。
更幸運的是竟然還拍到蜂鳥,展翅、迴旋,英姿綽約:
回程驚見罷工示威越演越烈,check-in 飯店甚至得遠遠停車,用走的完成最後一哩路。
真要講不幸中的大幸,我想就是相隔一年再見晚間山城燈火如點點繁星、西式殖民建築門廊黃暈透亮的
Cuzco 廣場風華,魅力不因暴民小吵小鬧減損分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