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Sun. 2017, Day 6

又到了我最愛的城市徒步導覽環節。 約莫三小時走訪 Vienna 舊城區精華,不少地方過去兩天接觸過的,

但有更多隱藏的精采故事,只待專人娓娓道來:

Albertinaplatz

集合地點小廣場 Albertinaplatz,地處 Hofburg 皇宮、Albertina 壁畫博物館、國家歌劇院等

地標建築之間,人潮川流不息但甚少停留欣賞,不免為佔地雖小卻意義非凡的 Albertinaplatz 廣場叫屈。

undefined
undefined

這趟奧地利之旅見識了不少 Vienna 的輝煌歷史,也是時候看看城市黑暗史。 奧地利近代遭遇三大挫敗,

鄂圖曼圍城、拿破崙破城,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淪為戰敗國,孰料二戰戰火將此地傷痛升到另一檔次---

1938 年,出身奧地利的希特勒返鄉招兵買馬,結果竟吸引了維也納 10% 人口加入納粹黨,

Albertinaplatz 廣場上四尊紀念碑即是此地遭受納粹蹂躪,尤其猶太族裔受迫害歷史的最佳見證。

廣場原來是一棟公寓,但二戰一枚炸彈輕易夷平此地,並奪走數百條人命,

眼前這尊名為 “Orpheus Enters Hades” 的紀念碑即以未完成的半身像象徵爆炸案

辨不清身份的犧牲者,以及後來眾多抵抗法西斯主義時喪生的無名英雄,可不是什麼臀部模特兒:

undefined

旁邊具伊藤潤二風格的老翁像則是猶太人悲慘日常的特寫。 跪伏在地的老翁,背上爬滿鐵絲網,

重現當年猶太人被迫在街道上徒手清理反納粹塗鴉的羞辱形象,觀之膽戰心驚,也善意提醒觀光客

不要腿痠了一屁股坐上荊棘大石:

undefined

順著老翁跪伏方向,還有所謂「暴力之門」。 簡單兩塊花崗岩如骨牌般對立擺放,表面粗略雕刻若干面容痛苦、

肢體扭曲的人形輪廓,致敬所有戰爭和暴力的受害者,當中花崗岩本身直接取自毛特豪森集中營,來頭不小,

用來點提戰禍的教訓格外意義深刻:

undefined
undefined

最後一塊埃及方尖塔風格的石碑,則是奧地利第二共和紀念碑。 簡單一塊豎直石板,

刻有 1945 年的奧地利獨立宣言摘錄,見證奧地利自戰火蹂躪中重生的現在式與未來式:

undefined

Imperial Crypt

品完現代奧地利濫觴,時間稍微拉回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遙望某貌不驚人小教堂原來竟是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家墓穴。 17 世紀以降,此處已積累 143 位貴族遺體,

當中更有 12 位皇帝和 18 位皇后,能不被盜墓只能說幾百年來守護皇陵的修士們盡忠職守,

人人都是身懷絕藝法力高強的白袍甘道夫。

小小墓穴硬體不亮眼,入厝儀式也恪守謙卑分際---下葬成員欲下塌墓穴還得講通關密語,

第一次敲門修士問起來者何人? 對答吾乃貴族則拒不放行,直到對曰吾乃天父之下一介凡人這才開門迎客,

象徵面對死亡人人平等,王子與庶民生命同樣份量:

undefined

Jewish Quarter

二戰歐洲動盪與猶太人淵源甚深,徒步旅行走著走著,這就來到最後一站維也納猶太人區。

號稱 Vienna 最古老教堂的 St. Rupert's Church 即座落在此,猶太區悠久歷史可見一斑,

現在猶太人區則以盤根錯節小區擁有諸多酒吧、讓人醒著找不清方向、醉了更找不清方向而有

百慕達三角洲的美名: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Wiener Staatsoper

結束徒步旅行,為更加補強維也納城市記憶進行認識古典樂第三波,走訪維也納歌劇院 Wiener Staatsoper。

一般一場 50~300 歐元的視聽饗宴,要是發揮背包客精神排隊搶站票的話竟然可以 4 歐元搞定,

也就不管太多先買票了: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今晚演出的是 19 世紀德國作曲家 Richard Wagner 的歌劇名作 <女武神> (Die Walküre),

超出本魯有限的已知歌劇清單,覺得無感,一坨人擠著站在大後排看歌手們慢慢走位頻演不知是忘詞還是

演內心戲的橋段更是逼近缺氧邊緣,只得提前出場解脫一下,但貪小便宜換來打卡神地點依然成就感爆棚。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Haus der Musik

今天最後的重頭戲就是 J 君念茲在茲的音樂博物館啦 (Haus der Musik)。

巴洛克風格建築前身是某大公宮殿,連日來看慣老房尊貴出身似乎開始見怪不怪,

1841 年維也納愛樂樂團創辦人 Otto Nicolai 也在此居住,如今活化為音樂博物館倒也

完美繼承了先人普及音樂賞析的遺志。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博物館地方不大,但主題多元,每層樓各自精彩。

一樓主要陳述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及文物展示,二樓轉而詳談音樂理論,除科普聲音與旋律基礎生成原理外,

也透過諸多互動科技,方便觀光客自行模擬客製屬於自己的樂曲抑或噪音: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三樓則無疑是博物館精華所在。 首先是諸多音樂大師生平介紹,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史特勞斯、

馬勒應有盡有,一人一區,一樓一鳳,完整記載古典樂輝煌時代自海頓至馬赫的開端與終結。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but 音樂家編年史的終點竟是互動式遊戲場子,只能說博物館規劃用心、老少咸宜。

在這裡遊客可以像揮舞 Wii 一般對著螢幕上的虛擬樂團揮舞指揮棒,曲末則隨著個人指揮功力 show 出

介於行雲流水和荒腔走板的點評,有點像是指揮版的太鼓達人或是評分卡拉 OK 殘酷舞台。

歌單難易任君選擇,從慢歌史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 到地獄級快歌 <Radetzky March> 都有,

就不知本魯哪來的自信越級打怪,直接挑戰 Jacques Offenbach 的康康舞名曲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Overture>,後半段隨著越加輕快節奏我雙手頑固的蝴蝶袖只有

不斷拖慢我速度,好好一首振奮人心的大腿舞曲給我演繹成送葬驪歌,也就怪不得我分數慘不忍睹了...

undefined

後來想想,能一直玩到閉館也是滿強的。


 

arrow
arrow

    real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